“江南皮革厂”十年出海路
但随着外贸竞争更为激烈,海外客户对货品的要求更高,承接非常大的外贸订单量对企业资金、实力、成本的要求都很高,厂子面临的资金运转压力很大。
例如厂子里的一对80后夫妻,两人都是工厂里的精品样衣技师,严格把控和优化了服装的牢固度、硬挺度、光滑度等核心工艺。
林林告诉霞光社:“事实上我们的外贸价格优势已经不再,单纯拼价格已经拼不过东南亚了,现在已经不是生产‘大路货'的时代了。”
真正的外贸商家转型方向,其实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,具体取决于研发能力、工艺水平、管理水平,以及生产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。
根据海关总署的公开数据,2020年疫情后国内的皮革出口额为680.7亿美元,同比下降了21.6%。在国际疫情影响下,这是三十年以来中国皮革制品出口额第一次出现了双位数下降。
当时技术师傅们都觉得很为难,表示“我们十多年来做外贸都是用这个针,如果还不满意真的是没办法了。”也有师傅从技术方面进行论证,认为针头发脆是因为生产线选择的针头太小,但如果针头太大,针孔也会影响衣服的美观度。
虽然这些年不少民营小工厂,都在面临着人才“断档”的焦虑,愿意进工厂、进车间做技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但林林家的工厂一直在培养技术人才。
工厂当下采取的策略是在外贸订单的基础上,以“短平快”的方式承接内销和高端订单。
“现在内销情况还是非常好的。”林林说,“我们在国内皮草服装的零售和批发行业里建立起了很好的口碑。”这些订单有些是作为服装批发档口供货,有些是作为电商和直播平台工厂店的尾单销售,甚至还有些是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代工。
出海浪潮已至,全球商机吸引着越来越多梦想家。
每年的6月至9月是出货旺季,一大批成衣漂洋过海被发往欧洲。
而另一类在研发和设计上有突出优势的外贸小厂,则可以考虑转型自有品牌方向,或是面向小众精品订单,甚至承接私人定制产品。
“客户高要求有时候并不是坏事,品牌方和供应商其实是共同成长、相辅相成的。”林林对此颇有感触。
霞光社推出「霞光出海人」系列策划,聚焦创业者们不同寻常的奋斗故事,记录他们在海外市场经历的挑战与收获。
工厂这些年一直坚持做真皮产品,质量工艺都有保障,这几十年还积累了一批老客户,所以在激烈竞争之下依然能得到许多日韩、欧美高端品牌需求方的青睐。
林林家的制衣工厂。图源:受访者供图
和当地许多其他服装工厂一样,林林的“皮衣工厂”整体上也是家族式经营。在外贸生意最鼎盛的时候,林林家的工厂拥有100余名员工。工厂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基本都是附近熟悉的居民。这份工作不仅解决了附近居民就业问题,也为大家打开了新的收入来源。
二十余年间,林林家外贸工厂生产出来的皮衣90%以上都是用于出口的“外贸货”。“虽然也有一些内销的单子,但主要营业收入还是依托于外贸。”林林告诉霞光社。
在真正拥有自己的工厂之前,林林已经在江南地区的服装行业摸爬滚打了10余年。他曾经负责过外贸服装厂的生产管理,也曾经负责过工厂的运营、设计、制版等业务线,在当地的服装行业内积累下了很好的口碑。
由于海上航线时间较长,又赶上炎热的暑假,许多通过集装箱海运发往欧美大陆的货品,都会因为运输过程中闷热潮湿的环境,在当地卸货后会出现部分货品霉变等品质问题。
从事皮衣及皮革产品制造多年的他,也见证了这几十年皮衣制品外贸出口的发展起落。
走出生产“大路货”的时代,就意味国内外贸出口型工厂要向更专业、高端、精细化方向转型。
凭借着良好的圈内口碑,工厂先是接下了海外客户的不少零散“加工单”。而后通过客户之间的相互介绍,工厂快速积累起了第一批固定客户。多年积累下,林林家工厂客户订单已经遍及世界各地,承接过来自欧洲、北美、东亚国家日韩等地的皮衣制造需求。
虽然创业历经风雨,但林林的厂子外贸生意越做越好。靠着初期的盈利,林林在桐庐买下了一小块地,盖起厂房扩大规模,拥有了承接更大外贸订单的能力。
这家皮衣及皮革产品外贸工厂的创办人林林(化名)告诉我们:“现在已经不再是靠生产大路货就能获利的时代了,很少有代工厂还在一味拼价格。”始终保持灵敏嗅觉,抓住机会转型与平衡,才是长久经营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