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皮革
    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民间故事:男子回家,见黄皮子在桃树下挖坑,

明朝弘治年间,宁国府宣城县的清凉峰下,有一户张姓人家正在办宴席,此家主人名唤张大贵,是个孝子。
  村民谈起张大贵都要竖起大拇指,十里八乡流传一句话“生子当如张大贵”,就连县学的教谕老爷都要为他作诗称赞。

  张大贵本不姓张,其生父母不详,在襁褓中的时候被遗弃在张老汉家的柴扉前。
  彼时,张老汉夫妇已经年过五旬,两人又无儿无女,见孩子粉嫩玉琢甚是可爱就将其收养,遂取名张大贵。
  老两口皆是心善之人,待孩子视如己出,三口之家其乐融融。
  时也命也,张大贵十岁的那一年,张老汉旧疾复发药石无医病故,只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。
  张母此时亦是年过花甲,体弱多病不能劳作。于是,张大贵就肩负起照顾年迈母亲的重担。
  左邻右舍见母子可怜时常接济却是杯水车薪,因为张母的眼疾需要昂贵的药材治疗,张大贵只得卖了屋子和耕地买药治病,他小小年纪就带着母亲住宿在后山的古刹里。
  彼时,古刹早已人去屋空,蛛丝儿结满房梁,大殿上的神龛已分辨不出容貌。
  虽然张老汉夫妇只是庄稼人,但是从小就教导张大贵为人处事的道理。
  自从张大贵住进来以后,他就把这里当成家,拿着扫帚将庭院打扫干净,清除四周的杂草,将散落在地上的木料收拾整齐。
  古刹内比过去明亮许多,显得没有那么阴森。
  张大贵懂礼数,每日在神龛前供奉新鲜的果子,由于买不起“五牲”,只能去摘野果子代替。
  就这样,母子二人在这里一住就是八年,张大贵长成小伙子,开始外出打长工干活。
  张大贵去打长工的时候,都带着母亲方便照顾,老板们闻听他的事迹很感动纷纷雇佣他来干活。
  “为人孝顺的人,心地善良,干活肯定能吃苦。”
  为此,找张大贵干活的人络绎不绝,生活也越来越好,母子二人就从古刹搬离,在清凉峰的山脚下买了两间屋子。

  长成小伙子的张大贵容貌俊秀,村里许多待字闺中的姑娘都看中了他,但是都被张大贵拒绝。
  彼时,张母的病情愈发严重,需要有人在旁贴身伺候,张大贵不想委屈进门的妻子。
  一来是张母时日不多,担心妻子进门后,母亲的离世给妻子背上闲话。
  二来是张大贵这些年给母亲治病,家里非常拮据,他不想妻子进门和自己过苦日子。
  于是,成亲的这件事就一拖再拖,直到张大贵二十八岁的时候,他在粮行干活,李管事见他为人孝顺,干活又勤快是个有担当的人便愿意不要彩礼把女儿许配给他。
  李管事的女儿叫李月儿,人美心善,她给父亲送饭的时候见过彬彬有礼的张大贵,在心中留下很好印象,得知父亲的心意,她表示愿意嫁给张大贵为妻。
  张大贵本想拒绝,但是李管事亲自找到他,苦口婆心说道:“为人父母,最想看到的就是儿女成家立业。”
  张大贵闻言觉得有道理,就谢过李管事,找来媒婆行三书六聘之礼,两家人定了一个良辰吉日,在张大贵家中设喜宴拜堂成亲。
  那日,张母脸色红润,多年的眼疾也似痊愈,竟然能看清儿媳妇的容貌。
  张大贵心中悲痛难忍,晓得年事已高的母亲亦是回光返照大限将至了。
  到了夜里,新婚夫妻二人伺候在老太太的床边。
  张母握着张大贵的手,呢喃的说道:“天底下怎么会有那么好看的孩子呢,这孩子偏偏又是我儿子呀。”
  “娘,下辈子,我还要做您的儿子。”,张大贵看着母亲与世长辞悲痛欲绝。
  李月儿擦干净泪水安抚丈夫,“夫君别难过了,如今应当好生安葬了母亲才是。”
  翌日,张大贵找来村里的端公主持母亲的生后事,在选择吉地的时候,张大贵想起古刹旁边有个风景秀丽的山坡。